習慣的力量 The Power of Habit 閱讀心得

2012090314:31

這本書目前中文版還沒上市,英文書名是The Power of Habit,所以我簡單翻成《習慣的力量》。之前在說明金錢態度的觀點有先介紹過這本書,那時還沒開始看此書,而就在上星期我把這本書閱讀完之後,發覺這本書實在是太棒 x2!難怪這本書在amazon剛上市就成為了Top 10暢銷書。看這本書時腦中一直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感覺好像發現許多自我成長的祕密一樣。書中的觀點就是講習慣所帶來的力量,看完之後我發現對很多關於幫助人成功的觀念,比如吸引力法則、態度決定人生高度、時間管理、別急著吃綿花糖等我都可以理解的更清楚,整本書加深了很多自我成長的信念,也因為書中用的都是大腦科學及實驗所得的統計數據來解譯,所以我認為可信度十足,也才知道原來習慣的力量超乎我們每個人的想像!先跟各位推薦中文版上市時一定要去書店翻或是直接買回家讀(希望中文翻譯能翻出原味)。而在中文版上市前,我先整理閱讀重點與心得給大家導讀一下:

 

此書名的副標是《在人生與事業中我們為什麼而做與做了什麼》(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如果要翻成像一本書名的話我會翻《習慣的力量:決定人生與事業的成功關鍵,賣相也比較好吧。

不管書名如何,整本書就是要告訴讀者,我們人生跟我們大腦裡每個習慣都有密切關係,人類習慣的力量超乎想像的強大,而且如果沒察覺自己習慣的話,不論好壞很有可能已經決定你接下來的一生。書中有一句話:「我們以為大部份每天所做的選擇是出於我們自己有意識的決定,但其實並不是,是出於我們的習慣。」

為什會這樣說?舉書中一個例子就知道:有位老先生叫尤金(Eugene)因為生了一個罕見的病大腦被病毒感染,所以腦中神經某些組織好像被病毒吃掉一樣,後遺症是永久失去記憶的功能,不論是過去的記憶還是未來的所有記憶。也就是說,他的記憶能力消失了,除了以前的記憶不見以外,對於所有新的事物能記住的時間也不超過3-5分鐘。當他還在醫院的時候,即使醫生及護士跟他自我介紹好幾次,尤金總是過一回就忘;當他回到他住了幾十年的家時,他會以為他住進一個新的房子,而且每天都會覺得重新搬了一個新家。當然,包括女兒還有妻子他也忘記是自己親人。不過即使尤金要開始面對一個全新的人生,醫生及腦神經科學家仍發現一個另他們很意外的事。

尤金雖然失去了記憶的能力,不過每當他看到"陌生人"時(對失去記憶的他來說就是任何人),尤金都一定會有風度地趨前跟他認為的陌生人握手寒喧,這是他過去就有的習慣,或者說從小到大尤金父母給他的教養習慣,意外地這部份並沒有隨著記憶而消失,即使科學家在過去以為習慣這部份在大腦裡是同一塊神經組織在控制,但事實擺在眼前並不是,科學家發現尤金這個案例裡有些他們不知道的事,也因此引起腦神經科學家的注意而開始對習慣更深入的研究。而對於習慣的各種研究從尤金這個案子開始到2012年為止也不過20年左右,所以世人對於習慣的認知其實才開始不久,不過自從愈來愈多的科學論證產生之後,除了學術界興奮之外,各大企業也投入非常多的資源研究了解人類的習慣,很簡單因為裡面藏了無數的商機,至今世界幾個大公司如星巴克(Starbucks)、7-11、麥當勞、高露潔牙膏、知名大賣場、Google、Microsoft…等都已經利用他們對人類習慣的了解而讓公司盈餘大幅成長,這部份我在後面會慢慢提到。

所以,很神奇吧?!我幾乎從一開始介紹這個案例後就整個被吸引到書裡所寫的各種資訊,也發現原來我們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企業運用習慣的力量給牽著走。不過相對地,從書中也知道原來一個人的習慣可以影響自己那麼大,能夠影響一個人沉溺於賭博或戒賭、吸煙或戒煙,甚致大到會影響一個人在關鍵時刻分秒間做出的反應與決策,足以決定你每天、每週、每年所做的各種事。如果你懂我要表達什麼的話,你會知道從看完這本書開始,如果想要在人生成功(不論工作、事業還是財務上),我們不只要學習有錢人的思維,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有錢人的習慣!

礙於篇幅,如果我要把書中我認為值得的資訊都分享出來的話,可能寫個10篇文章都不夠,看完書時我還想說直接辦個2小時的讀書分享會可能比較快,所以這邊我只能把我認為的精華觀念儘量整理出來,給大家吸收最重要的部份。

先談談作者Charles Duhigg的背景,他是紐約時報的研究調查專員,擁有新聞報導背景的他能夠用很平易近人較有趣的文字寫出《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不然由教授、神經科學家來寫就會有枯橾的風險啦),作者是在翻閱過上百份相關科學論文以及訪問對人類習慣有研究的科學專家,以及受困於壞習慣影響的心理病患,然後集結整理出一套公式來告訴讀者什麼是習慣,書中不只是希望讀者透過對於習慣的了解而能自我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方式來揭露我們對於習慣的無感以及重要性。

整本原文書共分為三大部份九個章節,底下依照每個部份或章節做重點結錄,最後面加上自己的心得補充。

Part One:個人的習慣(The Habits of Individuals)

Ch1. 持續循環的習慣:習慣是如何運作的?

習慣通常產生在我們有意識之前,想想是不是曾經有過以下任何或類似的舉止:每天早上雖然處在恍神狀態下不過都還是安全的進到公司?或是有人還在房間內結果你出門時還是隨手關了燈?或是原本想說下班後要繞路去買個東西,結果下班時間一到還是沿著原路回家,到家時才發現忘了要繞路去買。像這種「啊!我忘了….」通常就是習慣在引導著你。

在上述尤金失去記憶能力的例子中,科學家曾在尤金家客廳做過一個實驗:要尤金畫出家中方位的簡單地圖,可是尤金會說他沒辦法畫出來,因為他腦中的記不得浴室在哪裡,廚房在哪裡,不過稍後科學家忙於記下與尤金的對話內容時,尤金起初先靜靜的坐在沙發上等待,接著就突然就起身走到浴室洗手,然後再走到廚房打開冰箱拿東西吃,最後再回到沙發上坐著,整個過程一點也不像不了解家裡方位的感覺,而當科學家問他剛剛去浴室做什麼時,他回答說他並沒有離開沙發一直都做在這裡(因為他腦中不記得他離開過)。科學家就推論:雖然尤金不記得家裡的方位,不過腦中保留的習慣卻仍然運作帶他到浴室或是廚房,就像平常我們上下班不用思考就知道要如何進到公司或回到家。

所以科學家開始思考行為習慣是怎麼養成?科學家找來了幾隻小老鼠實驗。他們把小老鼠放進一個T字型的迷官,一端是老鼠的起點,T字的另一端擺著巧克力,示意圖如下:

老鼠受習慣的力量

一開始當門"咔!"一聲的打開時,老鼠會呈現猶疑的動作東聞聞西聞聞小心翼翼的前進,當走到T字交叉點時它會往左右邊探視,如果往右走發現走到底沒東西時就會再返回走,當它發現有巧克力時就會開始吃。科學家就一直重覆對老鼠這個實驗,起初老鼠都是小心翼翼的往前,遇到T字交叉點有時候選擇左轉有時選擇右轉,不過隨著實驗次數愈來愈多次,科學家發現老鼠往前走的速度愈來愈快,小心一翼翼的情況愈來愈少,而且在T字交叉點左轉直接找到巧克力的機率也愈來愈高,也就是當老鼠行動的路徑愈來愈自動化時,它腦中開始思考的程度也就愈來愈低

而科學家去探測老鼠在尋找巧克力過程中腦神經的反應;剛開始把老鼠放到迷宮時,老鼠的大腦會一直處於積極運作處理資訊的狀態,而當實驗次數變多時,大腦變成只會在聽到門打開咔一聲時有明顯反應,接著在找到巧克力時又出現一次明顯的反應,過程中大腦明顯的運作減少,感覺上是處於比較自動化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Chunking(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也就是習慣如何被養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像平常我們早上起床把牙膏擠到牙刷上,接著順手就開始刷牙就是一種習慣所養成的Chunking;或是打開車門插入鑰匙就會順時針旋轉發動車子也是習慣養成的一種。書中說到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把常做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儲存在與記憶區不同的地方,就是為了提高大腦處理事情的效率,讓已養成習慣的行為自動化,而把空出來的神經去處理更困難或是需要專心處理的事情,也就是說習慣的養成是因為大腦時時刻刻都在尋找省力的方法

而從老鼠實驗的例子及它腦神經的反應,可以推出習慣養成有一個固定過程,也就是之前跟各位介紹過的習慣養成三階段:先經由一個提示(Cue),然後這個提示會引導你去做一件你慣性做的事(Routine),最後這個慣性能產生某種你想要的獎勵結果(Reward),然後再重覆回到下次提示的出現。如果以老鼠實驗的例子來看就會是這樣:

習慣如何養成

而這也就是習慣隱藏力量強大的原因,因為一旦大腦發現了提示,就會自動開始產生慣性行為,然後得到大腦想要的結果。整個過程除非你刻意的去抵抗,不然你很難會察覺。問題是大腦本身並無法分出好習慣與壞習慣的差別,只要一旦養成就不容易去除,這也是為何有些喝酒上癮的人不容易戒除的原因,因為只要某種"提示"再度出現時,那個人就會想要喝酒。

科學家也發現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成為一種提示觸發你的行為,不論是看得見的比如一包巧克力或是一則電視廣告、一天的某個時刻比如下午3點半;或是看不見的比如想到親友離開而難過的情緒、或是遇到某一些特定的人…等,都可能形成一種提示。

奇妙的是,從提示開始到得到獎勵結果整個過程只要有一些些變化,就足以把整個習慣給替換掉,不過平常我們很難察覺得到自己的習慣,所以學習如何去觀察提示(Cue)的出現與發現想要的獎勵結果(Reward),我們就可以去改變之間的慣性作用(Routine),這在後面的章節就會慢慢介紹。



Ch2. 大腦的渴望:如何培養一個新的習慣

當我們了解習慣如何養成後,那我們要創造一個習慣就有可能。或許你曾經聽過習慣養成的方法,將一件事連續重複21次以上就會變成習慣,在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重複21次只是做到養成習慣的一部份,還缺少最重要的三個新習慣養成基本原則:

第一,找1個簡單明顯的提示(Cue)。

第二,清楚的定義出最後的獎勵結果(Reward)。

這章節中說到高露潔公司在早期新成公司成立時,有一位行銷高手無意間就運用到上面概念,雖然當時還不知道這就是養成習慣的關鍵,但卻成功的讓美國人民開始習慣用牙膏刷牙。在1900年代初期,美國全國平均只有7%的人會用牙膏刷牙,而當高露潔開始運用行銷培養人民習慣使用牙膏後,到1910年左右全國已經有65%的人使用牙膏,之後這個數字就一直上升,這段期間也讓高露潔從成為全世界牙膏最大品牌。至於那位行銷高手是用什麼方法培養出人用牙膏刷牙的,詳細方法大家再自行看書,相信你也會覺得「原來是這樣!」

而第三個也是關鍵養成新習慣的原則就是要有期待感(anticipating),要讓大腦渴望去得到獎勵結果。科學家發現如果只是有提示跟獎勵結果並無法產生強大的習慣力量,不過一旦加上了期待感,整個習慣的養成就變的更完整。起初科學家是發現實驗對象的腦神經反應,在完整習慣養成與不完整習慣養成間有差別很大,比如剛剛提到的老鼠走T字迷宮例子(書中舉的是猴子的實驗,為求簡化我直接改成引用前面的例子),養成習慣的老鼠會在聽到門打開的聲音提示與吃到巧克力時腦神經有明顯反應,不過當完整的習慣養成後,老鼠會在一聽到門打開"咔!"一聲時,腦中就會同時顯示出他已經吃到巧克力的反應。也就是說在完整習慣養成後,它聽到門開的聲音就預期要吃到巧克力了,而這個預期感(anticipating)就是養成新習慣最關鍵的第三個,如果缺少這個那麼習慣的力道還不夠強,還不足以把你整個黏在習慣上離不開。

書中舉了一些所謂期待感的習慣;比如說有些人會在電腦預設當收到新的Email時會發出提示音或出現圖示提醒,而當長期使用這項功能的人就會對Email的提示產生期待感,每當只要看到"You Got a Mail!”這樣提示訊息出現時,就產生預期感想要去看Email裡面的內容;同樣地手機簡訊也是如此道理,不論你是調成簡訊聲音或是震動,只要我們意識到有簡訊來時的提示,我們就會有股衝動想去看一下簡訊內容是什麼。我看到這部份時就聯想到,為什麼許多講時間管理的書,都一定會提到要在工作時把這些干擾源給拿掉(關掉Email及簡訊的提示),因為一旦有新的Email或簡訊的提示出現時,我們的大腦習慣就會趨動我們想去看內容,而這時就完全的分心了。

所以如果你想培養慢跑習慣,你會需要一個簡單的提示讓自己開始慢跑,比如說穿上鞋子把鞋帶綁好當做一種提示,加上一個清楚明瞭的獎勵結果,比如說只要慢跑完就允許自己吃一塊巧克力,然而如果只有這兩項還不足以形成強烈的習慣,你還需要在開始跑步前在腦中期待慢跑完後的獎勵,讓腦中產生渴望想要得到獎勵。同樣地,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能夠培養出願意克服困難的習慣,你就要對你工作後能得到的獎賞感到期待,比如升遷、加薪或是給家人帶來穩定生活,感到有所期待。或是你因為期待減重後可以有美好的身材穿上衣服而漂亮,而願意規律的控制飲食。

我看到這也就可以更清楚的解釋,為何坊間許多成功的書、激勵大師及頂尖運動員會談到想要成功就要先在腦中想像自己成功的畫面。以前總只是認為這樣是要提升自己的信念,現在透過這本書了解到如果要養成自己財務或是事業上成功的習慣,在腦中產生期待感的好方法就是 – 透過想像並且相信你已經成功。

 

Ch3. 改變習慣的黃金原則:為何轉變會發生?

前一章說到如何產生一個新的習慣,那麼如果我們要改變一個舊習慣該怎麼做?這章節就是講到改變舊習慣的方法,而改變習慣的黃金原則就是:你不可能消除舊有的習慣,你只可能改變它

書中說到在科學家的經驗中,要讓一個人接受新的習慣行為,比較簡單的說服方法就是將開始跟結束時盡量保持一樣,也就是說在形成習慣三要素中最開始的提示(Cue)與結束的獎勵結果(Reward)保持一樣的話,你就可以經由轉換慣性作用(Routine)而改變一個人的習慣。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因為工作不順利而開始沉迷於賭博,一開始只是因為工作不順利而心情煩悶,某天他偶然發現賭博可以讓他心情變平靜,就這樣長期下來養成了賭博的習慣,往後只要他心情煩悶(提示出現),他就會去賭博(慣性作用),最後心情就會變平靜(想要的獎勵結果)。而要改變他這個習慣,就是在不變更提示與獎勵結果的情況下,找到另外一種較健全的方法來取代他的慣性作用,也就是說當他出現煩悶心情時,找到另一種方法可以讓他在進行完之後(比如跑步、看電影…等),心情會變平靜就可以,當然會產生賭癮可能不是那麼簡單換個方式就可以解決,有可能預期的獎勵結果是來自某種刺激,或是賭場會不斷創造出讓你上癮的賭局結果,這在書中有更詳細說明。(→我看完非常驚呀!習慣可以利用力量真是太大了~)

知道如何將舊習慣轉換成新習慣的原理後,接下來重點是該怎麼做?書中說到要改變舊習慣,就是要先找到是什麼方法滿足舊習慣所產生的慾望,比如說當工作壓力大時,有人會為了讓心情感到平靜所以就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而想要透過暴飲暴食來達到心情平靜的衝動就是舊習慣的慾望,在改變這樣習慣時就要先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慾望,關於這部份書中也有更完整的描述。

這章還有舉一個例子很值得分享,書中說到過去有個美式職業足球球隊長年戰績墊底,後來出現了一位教練就是透過習慣的改變而大幅提升了球隊戰績,他運用的原則就是用上面的方法改變球員在球場上的習慣,讓球員在看到任何防守或進攻的信號時,能夠在大腦裡直覺式的反應出該做什麼事、怎麼跑位,因為腦中已經是直覺式的反應,所以最後都能成功達陣得分或是阻擋對手得分。這部份讓我聯結到許多人在處理金錢上或是財務管理上都有自己習慣上的直覺反應,通常自己也不會察覺到,所以如果要改掉自己不好的金錢習慣,這章節的道理是可通用的。

不過這故事還沒完,雖然這位教練成功的提升了球隊戰績,也讓球隊打進了季後賽挑戰總冠軍,不過卻總是無法問鼎冠軍。而後來科學家研究案例時發現,原來這些球員雖然接受了教練的指導培養出了新的習慣,不過一旦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他們心中不自覺就會開始產生懷疑,他們缺少了信念相信教練這套成功方式,也就是在最重要的時候他們舊有的習慣再度出現掌控球員的行為(記住舊習慣是不會消失的),在書中你將會看到球隊最後因為什麼原因,才讓每個球員的信念完全燃起,然後奪得冠軍盃。

所以這就是改變舊習慣最關鍵的因素,如果你缺乏某種信念支持你改變習慣,讓你相信你真的可以改變,那麼新習慣就無法完全壓過舊習慣。



Part Two:成功組織的習慣(The Habits of Successful Origanizations)

《習慣的力量》原文書的第二部份是講到習慣如何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從這章節中可以看出目前知名世界級企業都知道如何運用人類的習慣來增加公司盈餘,有的是從內部員工習慣調整,有的是從發掘外部顧客習慣來產生獲利。

這部份我想跟各位分享的就是第五章以星巴克Starbucks為主的習慣力量。當我們走進星巴克時會發現店員都特別的有活力,不論是早上還是打洋前,店員都會用最有活力的聲音跟你打招呼,而且點餐時還希望能夠用姓來稱呼我們取餐以示親切與尊重,而你知道這些都是從他們教育訓練刻意培養出來的組織習慣嗎?

書中有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位從小就在父母吸毒與販毒的環境下長大的男生Travis,因為小時家庭的環境讓他長大工作在情緒管理方面遇到了難題,書中說他在打工有時因為客戶當面跟他抱怨而讓他非常生氣,他就直接回罵客戶甚致把客戶趕跑後還追出去店家繼續罵,也因為他這種控制不了情緒的個性(某種層面也是習慣所養成),讓他工作上一直不順利。直到有一天有家即將開幕的星巴克幹部找他去當服務員,結果就在星巴克的教育訓練下,他把舊有的習慣調整成新的習慣,在數年之後他竟然已經變成掌管2家星巴克底下40多位員工的管理店長。

星巴克

是什麼樣的環境讓Travis變化如此大?或者該說星巴克為何能改變一個看似天生EQ有障礙的人?答案就在星巴克的創辦人霍華德發現習慣的力量。他認為一個好的公司來自於一群好的員工與體制,而改變一個員工的工作態度就要先改變他的工作習慣。霍華德在公司員工訓練上加入了許多養成好工作習慣的元素,讓員工可以看到客戶時"習慣性"的對客戶展開笑容,讓員工面對客戶的抱怨時"習慣性"的能夠自我調適,書中說到星巴克的訓練手冊中有一句話寫著:「我們的員工制服就是當我們面對客戶的抱怨時,保護我們自己最好的一道門。」

而星巴克培養員工最重要得一個習慣,也是讓Travis能夠從有情緒控管麻煩變成穩重的管理店長原因,就是培養員工的意志力。星巴克認為要讓員工可以對客戶展開笑容不是難題,困難的是要從早上開門到下班送走最後一位客人前都保持這樣的活力,而關鍵就在員工的意志力上面。關於意志力書中提到一個例子,相信各位應該也不陌生,就是也出現在《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裡的測試小孩克服自己想吃綿花糖慾望的例子。簡介一下這個著名的延遲享樂實驗:

1960年史丹大學對一群四歲小孩做了一個實驗,將這些小孩帶進一個房間,給每一個人一顆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綿花糖,或是等待15分鐘後再多給你一顆綿花糖吃,也就是說小孩只要願意多等15分鐘不吃掉眼前的棉花糖就可以有雙倍的獎勵。

想想看這對小孩來說不吃掉手中的棉花糖是多麼的困難,最後實驗結果有些小孩馬上就吃掉綿花糖,只有約30%的小孩願意等待15分鐘以換取更多的棉花糖,十幾年過後當這些小孩都上高中時,科學家繼續追縱這些人的生活,觀察他們的學業成績以及他們都如何克服重大問題,科學家發現那30%願意等待15分鐘的人平均成績明顯較好,在朋友中也比較受歡迎。顯示出如果一個四歲的小孩就可以刻服棉花糖的誘惑,那代表他也知道將來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完成該做的作業,承擔該有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意志力非常的重要。就像在之前Travis的例子中,他在還沒進到星巴克之前就是沒有意志力去克服自己遇到的問題(客戶的抱怨),所以工作上才不順利。

不過很高興的,從Travis例子來看,我們知道意志力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或者說擁有意志力的習慣是可以培養出來,而這也就是第5章的重點。

在原文書第二部份其它章節還有許多公司的例子,比如第七章講美國折扣賣場龍頭Target的例子就非常的精彩,這章你會看到原來當你走進一家賣場時,賣慣如何透過你我習慣的行為來增加他們的銷售業績,甚致是預測出我們的消費而先對你做出促銷,不知道這些內幕的人看完一定嘖嘖稱奇!

 

Part Three:社交族群的習慣(The Habits of Societies)

原文書最後一部份講到,一個社交族群的習慣可以決定一個自發活動的發展,比如說如果要找朋友去唱KTV有些人號招力就很強,有些人可能就弱一些。當然書裡不是舉那麼簡單生活的例子,而是分析了在1980年代美國黑人人權運動以及知名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那段歷史。

書本最後一章則是講到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習慣負責?這章節舉了兩個例子來做討論,一個是因家庭感受不到被重視的媽媽,開始漸漸靠賭博宣洩情緒而沉溺賭博;另一個例子是在睡夢中把她枕邊人誤殺的老公。這兩個例子看起來似乎跟習慣沒有關系,不過從最前面一路看到這邊,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做出的行為,真的都跟我們大腦養成的習慣很有關係,而有的時候我們的習慣還是因為被外界刻意養成的,比如這章媽媽沉溺賭博就是,在書中你會看到為何這位媽媽會漸漸的沾上賭癮,然後賭場又如何利用習慣的力量讓她離不開賭場。而這也是這章節的主題-我們的習慣是不是完全該由自己負責?當然,不會有人認為沾上賭癮的人自己沒有責任,只是當我們在有得選擇時,我們該如何抵檔外在的誘惑,避免養成不好的習慣,不論是在健康上或是金錢財務上。

 

內容總結:

這本書內容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講的是個人習慣如何形成,該如何創造出們我要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舊習慣的影響而調整成我們要的新習慣。這部份是整本書最基礎及重要的部份,要先了解這部份的知識後面二部份才會感受習慣的威力,所以我在前面整理的重點都放在第一部份。第二部份則是講到公司組織如何運用習慣來改變整個企業,還有如何教育消費者對消售的產品產生依賴的習慣,這部份對行銷方面有興趣的人可以獲取許多資訊。第三部份則是把朋友圈的習慣如何影響你我做了分析,以及最後一章告訴讀者,不是我們所有的習慣都是自發性養成,很多時候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就被養成了那個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倒底是不是該由自己負責?就像是一個人被強迫施打毒品,那被迫的人該不該為自己染上毒癮負責呢?這邊又可以再串聯回到最前面說的:「舊習慣雖然不會消失,但可以被改變」,也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選擇改變。

 

心得總結:

閱讀完之書我心中更確認金錢管理的好習慣是可以被正確方法養成的。從書中知道即使是小小的一個變化,都足以讓每個人的財富不同。而培養好的金錢習慣是愈早愈好,但也永遠也不嫌晚。如果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財富感到不滿意的人,或許透過這本書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些無法察覺的金錢習慣控制了自己,我相信每個人多少都一定會有,只是在過去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如何發覺。

另外看這本書以前,我對於大腦的力量都只從比較自然法則或是信念這方面來思考理解,現在透過這本書我發現能更有科學根據及系統找出自己的成功密碼,也相信每一個有心想要在事業、人生、工作及財富上都成功的人也可以透過此書找到。我覺得這本書是近年來看過對我幫助很大的一本書,推薦給各位朋友們!